再次点亮的299盏白玉兰灯,将长江大桥点亮成夜空里最美的天堑飞虹;桥头堡上的五星红旗,在灯光的投射下也“动”起来,迎风飘扬……南京长江大桥回归日期越来越近,由南京市城管局路灯管理处负责实施的夜景提升工程即将完工。
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大桥建筑原有风貌,此次照明提升遵循文物“修旧如故”改造原则,同时全面应用LED灯具,通过各种创新技术,为大桥照明注入新内涵,让金陵夜色中的“天堑飞虹”焕发新活力。日前记者冒着冬雨,走上南京长江大桥,在现场为大家揭秘此次照明提升背后的故事。
玉兰灯“修旧如故”,嵌“碎钻”增亮
“亮了!好看!壮观!”南京长江大桥陪伴了几代南京人的成长。12月6日晚上,在冬雨里,74岁老南京人谢如壁指着一排排站列整齐的玉兰灯激动地说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他和老婆相识相爱,从恋爱到结婚到退休,半个世纪以来经常在大桥上漫步。“那时候大桥灯光很暗,都看不清迎面走来的人的脸。”谢如壁说等这次大桥正式开通后,要带老伴来看看“亮堂堂”的大桥样子。
“正桥笔直的公路上,一对对玉兰花灯柱,像等候检阅的队伍,站得整整齐齐”,小学课本里这篇《南京长江大桥》是几代人共同记忆。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、江苏的文化符号、共和国的辉煌,长江大桥2014年7月入选“不可移动文物”。而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造型的玉兰灯更是重点保护对象。长江大桥上共有299根玉兰灯,原来是漫反射发散式的照射方式,大部分光线朝夜空散去了,路面照明效果并不理想。如何既保护玉兰灯的文物性又凸显功能性?
南京长江大桥
“一开始,我们想在大桥防撞护栏上开槽加装LED灯珠。”南京市城管局路灯管理处江北建管中心负责人邱跃虎告诉记者,施工团队通过10多次反复试验,达到了预期照明效果。此时有关专家提出,护栏上开槽会降低防撞强度,第一套方案就这样被否了。模拟试验后效果也不错的第二套方案,最终因文保要求放弃。最终采纳的第三套方案,是在玉兰灯环形灯架下方内嵌LED灯珠。“但是灯架很窄,既要装上足够亮的灯珠,又不能影响原有外观,非常困难。”邱跃虎说,施工技术人员通过10多次模具的设计、制造、安装,终于成功地在每根玉兰灯的环形灯架下方镶嵌了8颗灯珠,同时玉兰灯每个灯罩内各装了6颗灯珠。内嵌的LED光源就像戒托上的碎钻,虽小但闪耀。这些闪耀的“碎钻”凝聚成光,大大提升改造后的大桥路面照明效果。实测数据显示,大桥路面平均照度由改造前的约3勒克斯,提升到了25-30勒克斯之间,亮度提高了近9倍。由于LED灯替代了以前的高压钠灯,整体能耗下降了80%左右。
攻克数“难”,让红旗迎风飘扬
南京长江大桥的亮化工程作为点睛之笔,历史上自上世纪60年代建成以来共有三次提档升级,分别在1970年、1989年和2005年。1970彩灯装饰,通过红色白炽灯勾勒桥身的形态;1989年泛光照明装饰,通过泛光照明凸显大桥雄伟的体量;2005年桥头堡点光源装饰,采用新型LED点光源勾勒三面红旗造型。
静了几十年的桥头堡上极具时代特征的红旗,此次通过亮化提升,从“静”变动、迎风飘扬。南京市城管局路灯处江北建管中心工程师王兆犊介绍,“过去的大桥亮化,都是以静为主,现在则以动为主。”一个“动”字,让此次大桥亮化要克服数“难”。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大桥建筑原有风貌,文保单位提出“修旧如故”的改造原则,对灯具的安装要求极为苛刻,“不仅要做到见光不见灯,而且桥头堡上不能打一颗钉子。”为此,施工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光影艺术表现手法,在“三面红旗”外侧以打胶、抱箍等方式安装动态影像灯,并通过多次的现场试灯、程序调试,甄选出最适合的光色、最适宜的光束角和最适度的节奏变化,最终实现了桥头堡“红旗飘扬”,赋予“三面红旗”新时代的特征。
“夜景照明是让长江大桥整个维修项目出彩的重要内容,既传承了大桥庄严宏伟的气势,又让它在夜色中熠熠生辉,焕发出青春的风采。”南京市公建中心副主任、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郭建说,尤其是LED新技术和光影造景技术在大桥上的首次应用,凸显桥头堡“三面红旗”的标志性亮点,形成震撼的视觉效果。
此次长江大桥夜景照明提升依托“一线两面六节点”,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法和艺术表现,通过动态灯光烘托整座桥梁,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。“一线”即展现线形灯光的灯具隐蔽安装于护栏外侧;“两面”即为正桥上、下游的两个展示面布设灯具;“六节点”分别为南北岸的“工字堡”、“工农兵雕像”和“桥头堡”。
两万点光源,亮出桥体“铮铮铁骨”
在夜景照明调试现场,记者看到长江大桥上层护栏处,一条动态的线形灯光犹如城市的脉搏连接南北;中层钢梁节点在暖白色灯的投射下,彰显着结构的力量之美;下层桥墩附近变幻的点光源矩阵,让历史的桥梁踏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行线。
作为整体亮化工程的点睛之笔,铁路桥亮化是长江大桥“一线两面六节点”中“两面”的重要所在。提升“一线两面”夜景照明,需要在公路桥东西两边护栏外侧和9座桥墩上安装灯具,且全部都是临江涉铁作业。根据铁路运行安全的要求,施工团队只能抢抓铁路“天窗点”,见缝插针地施工。
1968年出生的臧玉庆,与大桥同龄,是南京市城管局路灯管理处工作人员,参与此次大桥亮化工程。“能够参与大桥修复感到荣耀”的他,工作中发现难度大要求高,文保修复要达原样,安装更要谨慎细致,深怕自己不能胜任,更害怕出现疏忽留下瑕疵。特别是涉铁作业时,每周一到周四,臧玉庆都会和同伴提前做好准备,一到“天窗点”就争分夺秒地施工,有时候可以连着干一两个小时,有时候只能干几十分钟,但大家都能齐心协力攻克一道道难关战。
王兆犊介绍,此次桥体亮化采用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灯光投射方式,体现出大桥“铮铮铁骨”的力量感。即在9座桥墩外侧近两万个点光源,组成光影变幻的巨大“屏幕”,同时在4.6公里公路桥两侧护栏外安装洗墙灯和投光灯。
在对大桥进行调试时,臧玉庆心里是满满的期待,“期待它换上新装,闪耀归来,就像是要见几十年的老兄弟一样。‘他’陪伴我成长,我助‘他’换新颜。”漫步长江大桥上,阔别两年的玉兰灯再次点亮——点亮的不仅是过往的情怀,也是对未来的期许。